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东京旅游散记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7 16:33: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图为浅草寺大道人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是中国的著名歇后语,在民间流传很广,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最近,我在日本旅游,发现他们做的事,有不少是可以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歇后语来作解释的。

  坐佛:摸哪儿治哪儿

  在东京浅草寺游览,可以看到墙上画的一副关于该寺由来的“解说图”:很早很早以前,这儿是一片荒滩,有一条浅草河。一天,竹成兄弟俩用网在河里打渔,打到一尊金光闪闪的佛像,一看,是观音菩萨。后来被善觉大师知道了,就为她专门建造了流传至今的浅草寺,供人顶礼膜拜。这是一则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它告诉人们,浅草寺不是凡俗之地,是一个充满仙气的地方。俗话说:“有仙则灵”。所以,浅草寺历经千年沧桑,香火不衰,足以说明这里是因有“仙”,人们才怀着无比信仰,纷至沓来,形成旺盛香火的。

  在这张图的诱导下,我继续往前走,接踵而来的则是一个更令我神往的故事——《摸哪儿治哪儿》。顺着导游指的方向,当我来到寻找故事的地方——一栋寺院门前,见面的却是一尊端坐在凳子上的铜佛像。它笑容可掬,肚皮敞开着,左腿下垂,膝盖已被人摸得锃光透亮,右腿朝外伸向远方。导游说这尊佛像可神了,你如果身体有病不适,不管哪儿,只要摸一摸它的同样部位,病和一切不适就会痊愈,这叫做“摸哪儿治哪儿”,也是此尊佛像的俗称和代名词。说话间,导游怕我不信,还伸手摸了一把佛像的肚子,又冲我肚子比划了一番,说这样就可以防病减灾,保佑你行游四方,无病无灾!从日本回北京半月之后,我再摸摸肚皮,原来的胃肠道消化不良症状,遇天寒地冻、节气变换,胃和关节不适症状依然存在,丝毫没有因“仙”而避之而退却的迹象,还是要看医生,还是要吃药……这也许是我临时抱佛脚付钱又少而带来的一种惩罚吧!

  墨玉子:吃一个延寿7年

  离东京约200公里的箱根市,一直是欧美人赴日旅游的首选之地。这里有芦之湖旅游风景区,湖面积690公顷,湖深723米,环湖长度为17.5公里。它是4000多年前,因火山活动而形成的火山湖。隔湖举目眺望,不远处便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山、神山——富士山美景。在此除乘古色古香的海盗船可观看日本百景之一的“富士山倒影”外,还可泡温泉,洗温泉浴。这是欧美人青睐箱根游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他们到此一游,看风景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想健身强体,延年益寿。你看,在离芦之湖不到一小时车距的地方,有一个大涌谷又称大地狱,已站满了人。他们在买鸡蛋吃鸡蛋。据说,吃这儿的一个鸡蛋,可延寿7年。因为大涌谷是3000年前箱根火山爆发时形成的。用它冒出的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泉水煮鸡蛋吃,当然可以滋补身体了。1876年明治天皇光临这里,就把大地狱改称大涌谷。

  在绿树环抱的箱根山中,我看到唯独此处山岩裸露,岩缝间喷出的是地热蒸汽和大量硫磺蒸汽,将随之涓涓往外冒的泉水烧得滚烫。于是,日本人从这特有的地理环境中,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用上百度泉水煮鸡蛋迎游客。为了引导游客消费,他们根据泉水含有的十几种、二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说”,给鸡蛋起了一个好听的并能勾起游客食欲的名字——墨玉子。因鸡蛋被带有浓浓山岩浆汁的高温泉水煮几十分钟,会起化学反应,使蛋壳变成黑色而得名。又由于鸡蛋煮熟后,好像就能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他们据此又大胆地打出了“吃一个墨玉子——延寿七年”的招牌,以招揽生意,招揽食客。结果,他们应用的这一招还真灵,食客一个接一个,争相排队购买。一个纸袋装5个墨玉子,卖500日元。要买就买一袋子,不零打碎敲。前几年,我曾在这里吃过墨玉子,那时可买一个、两个、三个……而且一个价值几十日元,没有现在这么贵。看来日本人比过去更加精明会做生意了。

  在箱根火山半山腰,有一栋建在泉水旁的两小间卖墨玉子的货栈。在货栈小广场上,站满了各国来的游客。他们有的伸着脖子饶有兴趣地在看煮鸡蛋,有的在排队购买墨玉子,有的在吃墨玉子。根据现场观察情况,我粗粗算了一下,在这个卖点,三四个员工一天大约能售出几百斤甚至上千斤鸡蛋,可创营业额几十万日元甚至更多。

  至于吃一个墨玉子可延寿7年这一说法,到底有没有根据,我看还是“说不说由他,听不听由你”。因为我东渡日本两次,吃过两个墨玉子,应该能延寿14年。可我现在的感觉和我的同龄人差不多,既没有显得年轻,也没有延缓衰老,照样腰酸背痛,毛病不少。看来,那些老外尤其欧美人慕名漂洋过海抵日本,指望吃三五个墨玉子能延年益寿,还需要接受更长时间的检验,也许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但这不能怪日本人,要怪只能怪自己:谁叫你偏听偏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呢!

大涌谷卖买墨玉子购销两旺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