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再推经济刺激计划 放宽货币政策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31 11:39:59 文章录入:刘磊 责任编辑:刘磊

 继上周五日本首相菅直人谈论应对日元升值策略后,日本央行决定进一步实行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

  昨日(8月30日),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在维持3个月期贷款供应量20万亿日元不变的基础上,向货币市场增加供应10万亿日元的6个月期固定利率贷款,以扩大其市场融资供应工具规模。

  在此次会议上,日本央行还维持了0.1%的基准利率不变。同时,日本政府还将采取额外的经济措施。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此举的影响短暂,且因日本利率极低,短期内或造成商品等市场的投机行为。另外,此举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也有限。

  日央行和政府同出新政

  为促进日本经济复苏,自去年12月开始,日本央行已向市场提供20万亿日元、利率为0.1%的3个月期贷款。

  昨日,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以8比1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上述增加供应的决议。此次向货币市场增加供应6个月期固定利率贷款10万亿日元,约合1179.7亿美元。

  日本央行在随后公布的声明中称,相信上述货币政策宽松措施,以及日本政府采取的其他措施,将进一步确保日本经济复苏。

  这里所说的“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指昨日晚些时候日本政府推出的额外经济措施。

  在这些额外的经济措施中,就业、投资、消费、灾害预防以及监管改革,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

  对于通货紧缩和日元的经济调整措施,日本内阁决定于9月10日公布详情。

  此外,日本发表的公共政策声明还称:“对于外汇走势,将继续采取果断的行动。”日本央行则表示:“预期的经济支撑和灵活的货币政策将继续。”

  影响有限,或反促投机

  日央行虽然再出刺激政策,但对挽救日元问题仍显乏力,反映出市场避险情绪依然未得到改善。

  北京时间20时42分,美元兑日元(84.32,-0.2100,-0.25%)报84.7600,较前日尾盘85.3400相比,日元相对美元仍然走高,且有刷新上周二创下的15年高点的迹象。

  高赛尔贵金属分析师龚山强认为,新增的10万亿日元6个月期贷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日元短时间下跌,但影响是短暂的。

  “新增的10万亿日元贷款要在短期内实现收益,还可能导致市场投机出现。”龚山强认为,由于日本的利率极低,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商品等市场的投机行为。

  麦格理证券经济学家RichardJerram也表示,日本央行宣布的宽松举措,对经济的效果 “接近于零”,因为日央行在此前放任通缩加剧,已严重损害日本经济。

  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也坦言,“进一步放松政策旨在防止经济形势恶化,扩大贷款计划对经济的影响有限。”

  野村证券认为,接下来,日本当局将干预汇市以抑制日元走高,且时间较市场预期的要早。“可能在先于美元/日元抵达82~83区域时展开,该点位是此前央行实施干预的水平。”

  日元贬值还需欧美协助

  公开数据显示,日本第二季度GDP微幅增长0.1%,远远低于预期的增长2.3%,与第一季度相比,也出现了大幅下滑。

  日本经济增长乏力的趋势,给投资者带来了担忧。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闻岳春认为,日本若想减轻日元升值压力,还需多方共同干预,特别是美国以及欧洲的配合。

  然而,正是美国经济的疲软又一次导致了日元兑美元汇率创15年新高。据了解,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长1.6%,相较于第一季度的3.7%和去年第四季度的5.0%,有了大幅的下滑。因此业界认为,美国及欧洲已自身难保,难以指望他们出手帮助日本。

  “美元和欧元的贬值,对于美国和欧洲国家来说是好事情,可以增加他们的出口。这个时候,双方都不会去提高利率。”闻岳春表示,“因此,日本想要日元下跌,主要应依靠内部的经济刺激政策。”

  专家:中国或不会跟风

  但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认为表示,日本紧随美国之后出台刺激经济的宽松政策,对于美、日两国目前的经济都是比较有效的政策。美国进一步的量化宽松政策,一定会带动新的就业。启动需求周期,让供应周期有一个开端,经济就会形成自动向上的循环。日本的刺激政策也会带来类似效果。

  那么,美国和日本相继出台刺激经济的宽松政策,会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带来什么影响?

  滕泰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有自身的轨迹,目前的宏观政策在三季度和四季度都不会有变动,下半年将以稳定为主,像“加息”这种从紧的政策也不会出台。

  滕泰进一步分析说,政策的调整将取决于中国自身因素,一个是看经济下滑落是否超出中国预期,目前看不会。另一个是看房价和物价,如果房价有一定下调,且物价从7月份高点往下走,未来可能更宽松一点。但目前判断,这要到年底。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