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公路见闻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公路文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20 11:50:05 文章录入:刘磊 责任编辑:刘磊

   日本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高速公路总长度已达6114公里,是世界上高速公路密度最大的国家。日本从北到南,“东北高速公路”、“东名高速公路”、“名神高速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大阪至下关)、“九州高速公路”组成的高速公路干线贯通了日本大部分地区。

  以东京为中心,分布有呈辐射状的“常盘高速公路”、“关越高速公路”和“中央高速公路”等公路。另外在日本的关西地区,有连接日本海一侧的“北陆高速公路”,有横断纪伊半岛的“近畿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公路道路或者城市道路被修建得各具特点,或者赋予其艺术形象,让人们形象的感觉道路就是艺术品;或者赋予道路音乐动感功能,让车轮与路面的接触过程中迸发出美妙的旋律。

  伸向大自然的艺术线条

  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注重环保理念贯穿于日本公路建设的各个环节。把公路作为艺术作品。公路路线走向和大自然协调,和沿线地貌相衔接,和保护环境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日本,公路两边看不见高路堤和深路堑,基本见不到人工的痕迹。公路和城市道路一样采用暗沟排水,路肩上种植了植被,道路与两边地形柔和、顺势的衔接。在高地上,你会看见日本人保护环境的那种实事求是的设计态度,他们不是机械地追求同一条道路采用同一个技术标准,而是根据地形、地貌和安全的基本要求分段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同一条道路上有的路段两车道,有的三车道。在工地上,工人铲每一铲土、安装每一块构件、划每一道线都是那样一丝不苟,就像在雕塑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种敬业精神令人非常感动。

  在日本对原有道路进行改建或扩建时都要提前通知道路使用者,要告知何时开工和 完工。

  如采取半幅施工,一般要在行车道和施工道之间安装施工专用防护栏,确保施工人员和行车的安全。日本公路交叉路口都安装有信号标志,在双车道公路平交道口或者三岔道口都会设计成三车道,为左转弯的车辆提供一个等待左转的转弯道,保证直行车行驶和所有车辆安全通行。

  行驶在日本的公路上,你可以通过公路上的可变情报板和G P S定位系统很快知道你所在道路上的情况,使你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行车选择。

  为了保证驾驶员专心驾驶,日本的公路旁除了交通标志显示牌外,绝无广告、标语等容易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的东西。

  日本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置,在周密细致地满足道路使用者的服务需求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环境的协调性、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的和谐统一,使其成为了兼具观光休闲功能的景观亮点。

  日本的高速公路处于良好的养护状态,少见坑槽和裂缝,平整度好。从1999年开始,新建道路上全部使用透水路面结构,改建道路也采用排水结构。从实施效果来看,透水路面具有减噪、防溅水、防滑、防眩光等效果,从而可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排水路面随着多年使用易失去排水功能,并不是由于脏物堵塞孔隙造成的,而是由于所用沥青质量不高等原因,使道路经车辆碾压后变得密实造成的。通过沥青改性剂,使沥青黏度从60度/20万提高到60度/100万以上,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北海道地区雨雪充沛、温差较大,但其路面排水性能优异,养护状态良好,保证了行车安全、舒适。

  东京都的车之礼

  日本道路狭窄,车流量大,但车速可以很快而事故较少发生,展示着当代日本社会的效率和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与默契。回忆起在日本开车的经历,一些细节和几件小事让记者感动。

  常在东京的几条路上开车,发现交通信号灯的变换是有规律的,一个区域 内的交通信号灯互相关联、受同一程序整体控制。因此即使是在路口密集的繁华路段,也极少出现车流停滞在两个路口中间的情况。

  按照日本交规,当信号灯是圆形绿灯而非绿色箭头的时候,转弯车可以在 避让对面驶来的直行车和行人的前提下通行。这时候,直行车无所顾忌地飞驰 而过、转弯车确认安全后伺机穿插的紧凑景象,充分展现着规则和默契所带来的效率。

  日本狭窄的道路上,车速很快的时候也常常是车贴着车,还有很多摩托车 贴着汽车行驶,看上去很危险,其实很安全,大家彼此相信谁也不会乱晃方向盘。因此,在日本开车,随意蛇行是最危险的,因为没人会戒备你的这种行为 。

  日本十字路口信号灯的黄灯停顿时间长,大概3到4秒,因此司机们常常“ 抢黄灯”。遇到变灯的时候,在距离允许的范围内,很多车辆会选择加速通过 ,因此信号灯由黄变红的瞬间一般也会被一两辆车利用起来。可能有人会认为 这容易造成闯红灯,其实不然,日本没有闯红灯摄像头的这个事实应该能说明 一些问题。日本的十字路口没有值班交警,但是在需要的时候立刻出现,应急方案很到位。

  日本驾驶员充分利用着“双蹦灯”这个车辆语言。受到礼让后打一下“双 蹦灯”,表示“感谢”;在高速公路上发现前方堵车时打开“双蹦灯”,提醒 后车减速。由于日本没有自行车道,加之很多道路弯曲狭窄导致视野有限,所 以靠边停车的唯一信号是“双蹦灯”,而非转向灯,否则真正转弯的车辆会以 为转弯线拥堵而跟在后面排队。用“双蹦灯”明示停车,也便于后车迅速作出 并线超车等反应。

  日本路窄,所以相互包容和礼让是必须的。

  出租车上下客时经常要占用一 条车道或者干脆堵住车流。这时候,司机们都能耐心地稍等片刻,不会用喇叭 责怪和催赶。

  日本“车车平等”,货运车辆进入城区所有路段不受时间限制。当然,日 本的货车要么是全封闭的箱式车,要么包裹得很严实,而且常常连挡泥板都擦 得锃光瓦亮,不存在遗洒和影响市容问题。

  公路上的五线谱

  许多有车族都喜欢一边开车一边听广播,或是在车上准备几张自己钟爱的 C D,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舒缓驾车的疲劳。但是,您想到过聆听来自公路的美妙 音乐么?然而日本工程师的一项发明就将让梦想变为现实。

  来自日本北海道工业研究所的工程师们修建了几条神奇的“音乐公路”。当汽车驶入的时候,就如同音叉一样,可以使公路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这种“音乐公路”的工作原理是将汽车行驶过程中在地面留下的轨迹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段,并且在路面上设置小型减速路脊或地面标线。当汽车驶过这些设施时,汽车底盘和路面之间的空间会产生隆隆声。根据对行驶轨迹划分的远近,汽车驶过的时候就可以产生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音乐和旋律,这样就可以“演奏出”一首乐曲。“音乐公路”的创意最初是一位名叫条田志津夫的日本人提出的。他无意间用推土机将一些工程碎物碾入了路面中,当他再开车经过这里时却意外听到车底下传来的各种声音。后来,日本札幌的工程师完善了条田的设计。

  日本中部和北部已经分别设置了三条“音乐公路”,其中一条公路演奏的 是一首日本流行歌曲的间奏部分,大约持续30秒钟。驾驶员准备驶入的时候会 看到一个牌子,提示司机将驶入“音乐公路”,同时还会看到路面上标有不同颜色的音乐符号。

  就目前的技术而言,“音乐公路”只能按照设计好的模式播放一首固定的 乐曲。同时,想要得到美妙的旋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人们必须关好车 窗,把车速控制在时速45公里,才能让“音乐公路”尽情歌唱。开得快了就会 产生快进的声音,时速低于20公里则会产生慢放的效果。

  看不见的井盖和无处不在的管道

  走过日本许多城市乡村,不论在哪儿,总能看见先生、主妇浇灌房前簇簇鲜花、用清水冲洗门前道路———洗刷道路的水飞也似地流入下水道,仅留丝丝潮迹。尽管日本建筑少见豪华气派,街道格局甚至有些“混乱”,但有一点,他们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却毫不含糊,单是平平整整的马路上看不到井盖这点,就值得咱们国内学习和借鉴。

  一提起井盖,国内的人可能都深有感触。除了井盖让马路变得凹凸不平、影响交通外,最大的隐患可能就是一些人恶意把井盖偷走,从而造成交通事故了。其实,单纯说日本马路上没有井盖并不正确,确切地说应该是日本马路上看不到井盖,因为它们都被埋在了沥青的下面。在日本,埋设下水管道有各种方法,如表面挖掘法,这种方法“开膛破肚”,工程较大。此外还有地下推进法,像鼹鼠一样在地下打洞。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工程结束后也会像国内一样留下一个井盖,以方便下次检修时使用。惟一不同的是,日本的下水管道埋好之后,必须要用沥青把井盖压在下面,让马路保持整体平整,以避免井盖暴露在外影响交通。如果遇到非把井盖挖开不可的情况,施工人员也会选择在夜晚工作。如果一夜完不成,清晨他们会填回土方、铺好沥青、恢复道路原状,等到夜深人静时再次挖开。如此反复,直至施工结束。

  也许有人会问,日本井盖都被沥青埋着,那污水雨水怎么办。其实,日本的下水道系统是十分复杂的。下水管道粗细不同,既有10厘米直径的支管,也有5米直径的主管。它们分属不同的排放系统。日本的下水道有两种系统,即污水与雨水合流式与分流式。现在,多数地区实现了分流式,即雨水与生活污水分别经由不同管道———雨水直接排入大海,污水流入下水处理场。据说,全国有1000多家下水处理场,而且其中多数已经利用微生物处理下水。下水经沉淀、反应、最终沉淀以及消毒等工序,最后可以排回江河湖海。

  但不管是哪儿,下水处理时常常会遭遇大量污泥。中国常用的做法就是把井盖打开,下到里面去清淤。而日本的惯常做法则是燃烧。燃烧剩下的灰可转做水泥原料、陶瓷管道、砖瓦、建筑碎石,还可制造花瓶、镇尺、领带夹甚至耳环等。既可以废物利用,又可以减少不断开合井盖带来的麻烦。

  在日本,维持上、下水道清洁,以及整个下水道系统运营的一个好方法是,使用上、下水道要收费。日本的家家户户都安有下水道计费器,下水费约为上水费的一半,而日本全国人口1.2亿,这样一算,下水处理也是一项巨大产业。

  当然,这笔收入远远不够支出处理下水的成本,因为现在的下水不仅仅是排入江河湖海即可,而是必须把清洁的水送回自然。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