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对京都的印象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搜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2-15 11:58:3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国人在谈到对外国的印象时,头一个喜欢用的词是“干净”,日本京都确实也不例外。大街小巷上见不到一点烟头纸屑塑料袋,永远都像刚洗过一样,甚至长期暴露在外的木质栏杆上也是一尘不染。不过我更愿意换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就是“有序”。虽然是游人云集的城市,但毫无喧嚣杂乱的感觉,整个城市就像上足了劲的时钟,一切都按照规定稳步运行,处处体现出令人赞叹的规范、严整和效率。

京都位于日本本州的中西部,从大阪的关西机场和东京的成田机场乘坐大巴或新干线前来都很方便。这座古都始建于公元794年,直至1868年明治维新后迁都东京前,它一直是日本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举世闻名的《京都议定书》就是在它北部宝池公园附近的京都国际会馆签订的。观光指南上记载,京都最初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长方型的城市,以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模仿洛阳城,西京模仿长安城。现在的京都已扩大了许多,城市建筑也延伸到周围的山里,但棋盘式横平竖直的街道、方块田地般的建筑群落、洛中洛西洛北洛东洛南的区域命名、以及二条三条四条九条等传统路名,仍保留着当年的痕迹。尤其是“三步一庙,七步一寺”的寺庙文化,在京都的观光资源中仍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庙宇古刹、城堡庭园,构筑起这个拥有14个世界文化遗产古城的旅游基础。与之相伴的河流湖泊、山川密林等自然景观,更加烘托出京都的美丽与幽静。

但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却是京都的人文一面。在和谐安宁、古朴悠然的气息中,透射着现代管理水平赋予的规范与高效,让人感觉生活其间非常方便舒适,以至于催发出我的一股激情,一心要把一般游者并不关注的人文感触拿来与人分享。京都最好的季节在樱花怒放的春天和层林尽染的秋天,我们虽没有那么好的眼福,但能忙里偷闲体察古都的独特民风,即使在烈日下也依然感觉是大好时机。

高效交通,想要塞车不容易

京都最宽的街道可能就是二条城向南一段,也不过是并排六车道,而最繁华的四条河原町地区只有并排四车道,和北京的宽阔简直无法相比。除了早晚有些学生沿着街道跑步,大街上从早到晚行人都极少,偶尔有辆自行车擦身而过,居民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汽车。京都的红绿灯也特别多,很小的十字路口都有交通灯,狭窄的小巷也画着行人过街通道,有些路面上还写着安全警示。但就在这样一个街道不宽、车辆繁多的城市却从不塞车,不管你的目的地在哪个方位,都可以在预期的时间内到达。这让曾长期领略京城塞车之苦的我为之心动。

街道交叉路口的停车线一般分为三道,最后一道是四轮车线,接着是两轮车线,最前面是自行车线。这种安排有助于各种车辆同步启动,也有利于行人的安全。交通灯只有红绿两色,遇绿灯时车辆疾驶而过,遇红灯时从不抢行,作用模糊的黄灯在这里并无市场。红灯亮时车辆一般都在距停车线一米左右的地方轻柔停下,前后两车的车距至少也控制在一米以上,如果转弯车遇到行人过马路,他们会马上减速,然后停在一两米外等你过去,使你不好意思不加快脚步。一次遇到一辆警车驶来转弯,出于在国内的经验,我停下来给它让路,它却同时停下让我,我不动它也没有动的意思,只好快步过街,一边走一边回头看他,里面的警察也回头看我,我想我们都在自问:“这家伙没啥问题吧?”经过一些狭小的十字路口时,即使是无人的早晨,司机都会非常轻柔的减速,然后左顾右盼,直到确定没有其他车辆或者行人穿行才再度加速,从不敢有气笛猛响穿街过巷的壮举。实际上在高速公路以外汽车的喇叭基本都在休假,但有时会驶过一辆轰鸣震天的跑车或摩托,不明白和谐的小城为何能容忍这等异类。道路两旁有很多“横断禁止”的标记,警告行人不要随意穿行马路,而是要走斑马线,果真也就没有行人随意穿行,红绿灯成了唯一的权威,不见灯光改变,即使在骄阳下的寂静街头,车辆和行人都只会“傻傻地等”,正是这种耐心和纪律换来了通畅和谦让,但在闹市区偶有急性子行人破例,当然也是在没车的时候。在任何道路上都没见到国内把汽车变成过山车的地表减速路障,红绿灯只要一转换车流马上迅速穿行,停车时的优雅完全变成了一副风驰电掣的狂野。

京都除了统一的出租车外,机动车品种繁多,式样各异,还见过一种单座的车也跑得很快,日本汽车工业的实力在此得到充分展现,但并非如原来想象的那样都比较豪华,相反中小型车辆更多,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四座小面包,这种车恐怕是上不了长安街的,在这里却大行其道。地铁和列车全部是自动售票和进出自动验票,根据路程计费。地铁里的说明有日韩英中四国文字,楼梯拐角对面墙上特意安装了镜子,便于乘车者掌握对面楼梯的情况。宾馆里有多种多样的地图,对于外来游客了解当地的名胜、交通非常方便。但日本朋友的英语水平着实让我们伤脑筋,为了避免老做丈二和尚,有时只好闭嘴睁眼,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来找出我们需要的信息。

谈到交通,顺便也提提高速公路和新干线。从大阪到京都的长途大巴车道两旁几乎全部筑有隔音墙,保护了附近的居民却也限制了乘客的视野,在车上回头一看,除了我们两个初来乍到者精神十足,全车人都睡的昏天黑地。隔音墙上爬满各类植物,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紧急电话标志,估计是提供通报交通事故或者汽车故障的设备。在高速公路上可以直接下站,隔音墙下有一个很小的出口,司机停车后会帮乘客拿出行礼放到出口边上。路边时而会出现一些电子屏,告诉司机附近天气的状况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至于新干线,最大的感受就是舒适,前后间距甚至超过航空座椅的空隙,别人提着包裹进出都不会影响你在那里安座。车上还专门设有吸烟车厢,深得烟鬼们的青睐。因为全部是电气化线路,启动与刹车都很平稳,高速行驶时有倾斜的感觉。从京都到东京乘坐大巴要7小时的路程,走新干线最少也就2小时20分钟,它的速度也就一目了然了,难怪要我们付出单程13700日元的高价。购票时分为有座无座票,有座当然要贵一些,但上车才发现亏了,因为买无座票上来也能找到座位,车上全程都无站客。

开上人性化道路的公交

京都的公交车主要是市交通局下属的,可以采用日卡、月票或者现金几种付费方式。日卡有两种,一种是2000元任意乘坐四日,一种是500元当日使用,这对外地人来说比较实惠,因为公交或者地铁的单次乘坐费用也要达到200元左右,不熟悉当地情况的旅游者买张日票,一天之内就可以随意乘车了。但日票只在一定区域内有效,出了这个范围,比如要到稍远的风景区,虽然可以一直呆在车上直到终点,但下车时就要额外缴费。京都所有的公交车都是无人售票,不设找零,后上前下,下车时缴费或者司机验票,这就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因为无人监督乘客旅程,所以可能会出现无论乘坐多远距离下车时都可按最低票价付费的情况。比如我们去岚山已超出日票适用范围,下车时司机额外收了200元车费,等回来还是在原来市内上车的地点下车,只是出示了一下日票即可,让我们赚了一回便宜。公交车司机一律统一着装,系安全带,戴专用帽子,上面连接一个微型麦克风,司机的声音可以通过车门附近的喇叭传出来。驾驶台有专门的自动零钱兑换机,乘客在下车前可以自由兑换。京都的公交全部使用空调,设有老弱病残专椅,在这些座椅旁边设有扶手帮助起身。乘客座位一律软席,设有卷轴窗帘。出租司机要求更严,一律西装领带,多数还戴着帽子,从不用扰民方式吸引注意,空车就微开右侧后车门安静等待,乘客下车司机当然会主动下来帮你拿行礼。

开始看到在公交车每个座椅后面都有一个按钮,吊着拉手的天花上也有,不知作何用途,后来才明白这是一种司乘交流系统。到站前如有乘客需要下车可提前按下按钮,司机就会知道有人要下车;如果乘客没有动静而站台上同样没有人等,司机就会直接驶过这一站,以便提高效率。京都的公交车好像都采用液气悬挂系统,运行时车身左右稍有摆动但没有颠簸,到达站台时可以向车门一侧倾斜,方便乘客进出。司机身后的一块牌子上有市内主要车次行驶的线路和站名,便于乘客自己查找换乘,前方有多站点显示牌,这些都是实用的便民措施。

但是公交车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其精确的运行时间。在每个公交车站都有详细标牌,说明在各个时段每一路车不同班次到达此站的具体时间,精确到分钟。开始我不知这些复杂数字的作用,但一次突然领悟到它是到站时间后,感慨万千,把它列为京都的又一神奇。我试了几次,发现每次公交的到站误差不超过两分钟,到点准来,这种精确顿时使乘客从时间的奴隶上升为主人,也使我这个长期惯于做奴隶的人也为可做几天主人而沾沾自喜。

街巷,单调中展现着丰富

在京都的几日里,我每天早晚都会独自出门,带着相机去抓取周围的每一道生活风景。京都没有多少高楼,据说是政府担心影响古迹而加以禁止。很多楼房都把楼梯修在外面,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早已淘汰,为何日本还青睐于此呢?或许是有利于提高房屋利用率吧,但似乎也会使自杀更加方便。同样让我吃惊的是,当国内正在积极将各种管线埋入地下美化环境时,京都古城的大部分区域仍是电线杆林立,上面的布线要复杂得多,动力线和通讯线都在争夺一根杆子,横七竖八错综复杂,似乎让人回到李玉和勇斗鸠山的时代。不过电线杆与人等高的地方都涂刷了黄黑相间的安全色,有变压器的地方都进行了有效防护,似乎又在提醒人们这是现代社会。

京都的民居独门独户,结构相似,以一到三层居多,屋顶多呈青灰色调,基本为瓦屋样式,但近看瓦片可能是金属制品。由于大量使用竹木建材,即使是金属材质也刷成那种颜色,传统造型又居多,在街上看来民居略显单调。但仔细观察每个庭院又都有自己的特色,风格很少雷同,各种装饰体现出主人的品味和爱好,也给路人带来丰富多彩的享受。一般家庭都有狭小的泊车位,大户人家会有一扇仿古的小门楼,汽车停在小院子里或一楼;小户只能把车紧挨着自家门口停放,并在窗户底下到处写上“驻车禁止”的警示,以免他人侵犯。但门前的走道同样不可侵犯,车主为此练就的贴边驻车特技让人佩服。

这里各家都没有门牌号,只有藤野家、川琦家之类的牌子挂在门上,莫非京都的邮递员都有非凡脑力?各家也没有防盗门和防盗网,似乎不需担心闯入。养狗的人家必须在门上安装特殊标记,一般是一个“犬”字,用来提醒路人注意。这些建筑的缺陷是密不透风,房屋中间只有十公分的距离甚至连在一起,难怪美国人当年要用燃烧弹对付日本,但是终究改变不了民族习性。每家的垃圾都用专门的蓝色塑料袋分门别类装好放在自家门口,旧报纸单独捆好,这就是传说中的垃圾分拣吧。贴着许可证的清洁车也专车专用,只负责对口的垃圾。街上还有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上面开了与瓶子直径相仿的圆口,诱导你的投入。

舒适从容的生活

京都的大商场很少,多数是便利店和超市,不论大小都有自动门和空调,酷暑之中总可以找到暂避一时的地方。实际上所有的公共设施中都有空调开放,使得这里的夏天和北京遍布暖气的冬天一样可爱。每个商店门口都放着很多白色塑料伞,或许是免费取用的。车站附近的地下商场打折时,同样也是顾客蜂拥,“百元店”里生意兴隆,让人顿感天下穷人一家亲。这里的商家对顾客基本不设防,很多商店为了方便顾客进出都有前后两个门,但只有一门设收款台,另一个门可随意进出,四处也没见摄像头之类。当时心想难道这里已经天下无贼?若黎叔等人得知内情,这些日本傻根们可就苦不堪言了。公厕单间里有各类挂钩和扶手,免费供应手纸和清洗液,坐便器是加温冲洗型的便洁宝,让人暖在屁股美在心里。在岚山风景区,小小的一片区域内竟然有十几个厕所,让时常内急的伙伴大呼过瘾。

这里的夜生活和晨生活都不丰富,很多商铺晚上八九点钟就关门了,过了九点很难再买到东西,每家都关门合户,独享家庭生活,即使是盛夏街上也行人稀少。招待我们的一顿晚餐中当地人基本都缺席,显示出这仍是一个重家的民族,而且比较内敛;到了早晨街道上也鲜见人影,偶有遛狗者和老者在自扫门前灰。闲逛的时候,看到一对夫妻拿着相机拍摄人家自行车的堆放技巧,感到奇怪,近听说话才知遇到了国人同好。大街上政治广告到处都是,日本共产党谴责小泉试图废除宪法第九条的招贴画和小泉的呼吁贴在一起,没人理会也没人毁损。所有的公用电话亭内都放着几本电话号码簿且完好无损,又让我这个少见多怪的老外吃惊不小。街边的小店门口摆放着各色可以随便取阅的广告,主要是商品、房产、旅游等信息,但从无占道经营的情况。三五步就有一个自动售货机,全是冰镇的冷饮或者香烟,很多是私营的,业主定期向里面装货。大街上书店很多,内有许多少儿不宜的杂志,但周围总是围满青年。宾馆里也有播放三级片的付费频道,这些似乎都是公开的消费。在闹市之间的小巷中曾遇到一个胡子拉擦的男人招揽嫖客,看到门口的招贴画吓得我赶紧落荒而逃。但因为经常可见身穿浅蓝色制服、全副武装的配枪警察在街上巡逻,自己的底气很快又会足起来。这里的警察很勤奋,在闹市中一般都设有办公室,作息时间与市场同步,漫步夜市时冷不丁就会在黑暗中看到几个警察守候。这里没见到大型医院,只有专业医院或诊所,门前冷落,而且不是全天候营业。闲逛时发现小广告的春风也飘扬过海吹到此处,但没有强派乱贴而且主要以餐巾纸的实用形式发放,相对比较容易接受。

全市极少有工程建设和道路作业,似乎整个京都的丰富多彩都是在一夜之间完工的,让长期生活在工地数量相当于整个欧洲在建项目的北京“老土”们颇感羡慕。几天中只见到一次修路,专人专职负责输导交通,旁边的护栏上写着“安全第一”,中间一个绿十字,活脱脱是国语的盗版。去宏伟的西本原寺时那里也在维修,但在它周围建起了巨大的全封闭金属房,就像闹市中的波音飞机工厂。

老龄化的趋势在这里也同样突出。大街与公交车上时常出现颤巍巍白发苍苍的老年红唇族,但年轻人似乎并不主动给他们让座,老人们看来也没有这种期待,只是安静的站在一边,司机亦不会进行呼吁。我让过一回座后,深为中华文明的优越而感到扬眉吐气。但在看到出租车司机、机场搬运工、学校看门人很多都是银发斑斑的老人时,又为35岁就被判了死刑的国内用人机制感到悲哀。

大街上没有闲人,大家都行色匆匆却也安详从容,车来车往却并不喧嚣,在树荫下驻足歇脚就会发现,整个世界仿佛都是蝉、蟋蟀和蚰子的天地,它们尽情舒展着自己的热情,用永无休止的歌唱压倒了所有的杂音,而就在这样一种城市背景之下,街道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精致优雅安宁的气息,陪伴着这块土地的主人和慕名而来的游人一起渡过盛夏。

葱绿海洋的诱惑

去日本之前就已知道那里的绿化举世闻名,所以在飞机进入日本上空时,马上就开始高瞻远瞩。陆地上基本没有裸露的黄色,放眼皆是葱绿。墨绿色的是山林,草绿色的是田野,其中点缀着的道路和城镇,就像绿色海洋中的岛屿和桥梁。在京都的日子里,除了欣赏别样庭院的幽静,更是惊叹于居民的爱绿意识。每一个家庭都把栽花种树当成一种乐趣,甚至一种义务,在许多家庭门前栽满了各色花草,沿着窗下一字摆开,方寸大小的地方也能种进去一棵松树,而且把它修剪的只往外长,在尽可能不冲撞房屋的同时还颇具美感,不能不说是一种素养。实在没有地方就把盆花用钩子挂在窗框上,处处都可以领略到其中的匠心。家庭绿化少花多绿,品种繁多,各家的植物争奇斗艳,似乎都在暗自比拼。每天早晨主人都会扯上长长的水管精心浇灌,在路人迎着朝阳经过时,挂着水珠的枝叶微微颤动,闪烁着迷人的光彩。这里的人们最为钟爱松树、翠竹和冬青,房前屋后只要有丁点空地都会见缝插针地种上一棵。还有一些枝条不甘寂寞,从矮墙后面伸出垂到外面,给路人平添一道爽目的绿意。街边树下的花草周围还放着许多装满水的雪碧瓶,或许是方便爱花之人随时奉献爱心。

公路两旁时常可以见到长满密林的小山包,不同树种交织,枝干被厚厚的树叶压弯了腰,甚至伸展到公路上方,苔藓爬满林间地表,还有攀援植物顺着粗大的树干爬满整棵大树,一般只能在原始森林中方可得见的景象出现在这里,让人惊奇。铁路两旁的丘陵密林中有时会突然出现一片草绿色的林中空地,就像欧美的高尔夫球场,在蓝天的映衬下美得让人惊诧。林间小径会被遮蔽的暗无天日,身处其中凉意顿生。各种植物任性生长,似乎处于原生状态,却也没见到什么虫害。市内干线绿化隔离带内的草都没有经过修剪,而是任其生长,展现出放纵从容的自然美感。几乎所有的公园和寺庙都有绿树掩映,实际上它们的魅力更多要靠绿树烘托,也正是借助于此才能显示出四季不同的美丽。京都御所也就是原来的皇宫中,9000棵绿树的占地面积远远超过建筑本身,就连机场候机楼内都栽种着真正的活体绿树,其爱绿之心让人叹为观止。难怪日本会有百分之七十多的森林覆盖率。但是在所有饭店中,使用的筷子全部是一次性的,早就听说这是舶来品,茁壮幸福的日本植物是否也会为生活在他国同伴的夭折而感到羞愧呢?同样遗憾的是,爱树的我从《南方航空报》上得知洛北有一片拔地而起、蓬勃笔直的杉木林,但查遍地图也找不到,或许京都人已不以为然,于是只好在别人的照片中聊以自慰。

 

愉快的几天就在寻绿听蝉、感受风情以及侍者的鞠躬中渡过,我疑心日本人是断不会得颈椎病的了,但是他们的大脑看来却不太健康。如今这么知书达理、优雅规整的民族当初为何会那么凶残?今天又为何拒绝反省?这恐怕要去慢慢理解。所幸就我了解,今天的日本青年多数对华并无恶意,强词夺理主要是政府所为。不过这一污点并未抹杀京都的魅力,一切都井井有条,每人都在规范之内忙碌自己的事情,这里没有乞丐、没有违章、没有混乱、没有破坏,大家各尽其职、各守其道。因为生活细节都可以预期和把握,所以这里的生活安宁舒适。东京就不同了,高楼林立,商贾云集,初到之时会光彩夺目,但真正能够长久引人入胜的,还是京都这样有滋有味的小城。不过东京那密如蛛网的地铁线路带来的方便,以及警察在机场抓到几个嫌犯时在他们手腕上多包上一层衣服的善意举动,依然可以透露出其中人性化的温润色彩。

回到首都机场以后,在扶梯上人们都整齐的默默靠左站立,留出右边给急行者赶路,前后回顾,只有我自己站在右边,不禁好笑的对前面的同伴大声说:“请靠右站立吧,这里是中国了。”这时人群里有几个露出会心的笑容,看来刚刚在异地养成的好习惯还在自然发挥着作用。其实有些好的东西是不分左右的,我多么希望,大家在意识到自己的疏忽时,转变的只是站立的位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