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北海道遗产之明珠:日本之锚函馆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浪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9 16:56:37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如果把日本国土的形状看作一艘大船的话,函馆的位置正是巨大的“日本之轮”的锚点。“日日皆行旅,以行旅为家”——《奥之细道》。

  三百多年前,日本著名俳句诗人松尾芭蕉曾游历日本,他跋涉了约2400公里,历时7个月,伴随逆旅而生的纪行文学《奥之细道》也随之绽放,成为日本文学的一朵奇葩。

山水画般的风景山水画般的风景

  我的这次东瀛之旅,亦有些像加速版的“奥之细道”。虽然时间不过二十多天,却仰仗着新干线和高速大巴的一路风驰电掣,串起了狭长日本国土上的诸多城市和小镇。

  终于,作为收尾的北海道即将到来了,一片海也横亘在我的面前,飞行?还是汽车?最终,我选择了摇摇晃晃的轨道慢车。漫长的暗夜里,我在日本卧铺车厢猩红的幔帘中沉沉睡去,悄然穿越了漫长的青函海底隧道。当日光照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时,那车窗外飘摇而过的绿色牧场和牛群,以及车厢广播里浮荡着的那首经典的《函馆的女子》提醒我,函馆就要到了。

  夜色,城市变金色巨锚

  这座特别的城市坐落在北海道的西南角上,隔着海峡与日本本州相望。如果把日本国土的形状看作一艘大船的话,函馆的位置正是巨大的“日本之轮”的锚点。它扼守着津轻海峡的要冲,西连日本海,东望太平洋,从这里开始北上,一直到阿留申群岛均无险可守,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可以说,函馆的一切,都和它依偎着的这片蔚蓝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缠。

夜幕低垂的函馆,仿如一沉静的女子夜幕低垂的函馆,仿如一沉静的女子

  夜色是函馆最大的魅力之一,它与香港夜景和那不勒斯夜景被人并称为 “世界三大夜景”。安顿停当,坐在窗口小憩,聆听着老电车的叮叮当当与远远海涛的和声时,已近黄昏。好吧,先去海湾东面的函馆山,这座海拔八百多米的海旁之山,被公认为观看函馆夜景的绝佳之地。

  公交车在一个陡峭的坡前戛然而止,接着要先爬坡,再换车登顶。绕山而行的道路是曲折而令人惊喜的,当它转到开阔的正面,夜景猛然从一片丛林中披着一身金甲蹦跳出来,引起了车内的一阵惊呼——那是一片璀璨的金,点缀着钻石般的白光,被大海织就的墨蓝色丝绒簇拥着。车头一绕,它迅速消弭在一片黑暗中,而所有人都开始屏息凝神等待它的再一次闪回。

  当我终于站在函馆山的至高点,一支华美壮丽的“日本之锚”终于展现在我的面前——稍远处,函馆绵长平坦的沙洲深深探入海湾内,街市中的无数灯光如散金碎玉勾勒着它的形状,在末梢弯出锐利的尖角。稍近,两道漫长的海岸线,骤然将城市束拢起来,归拢为一条狭长的通道,仿佛锚柄。而我所在的函馆山,就是那锚柄尽头应系上缆绳的地方。在辽远的夜色中,似乎正是依靠着它,日本才能在太平洋海浪的推拥下,安然停泊在亚洲大陆东侧的茫茫大洋中。

  函馆人将此视为“上天赐给函馆的礼物”。早在二十多年前,市政府便将函馆山下等地带划定为“保护区”,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使得函馆夜景一直以最完美的方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山顶的风很凉,身边,同来看这浪漫夜景的大多是一对对恋人,他们紧紧依偎在一起,用私语和身体为彼此取暖。如果说人生也有锚的话,那应该是爱。

  五陵郭,见证幕府落幕

  作为北海道西南之端,函馆最早的原住民是阿伊努人,他们的渔村被称作“乌斯克斯”,阿伊努语意为“湾岸之尽头”,日本战国及之后,战败的地方大名和武士便会被流放安置到这里,而函馆也成为了北海道最先发展起来的地方之一。

品味函馆,要慢,要细,无论是马肉寿司还是传统茶点,无不浸出日本旧日风尚品味函馆,要慢,要细,无论是马肉寿司还是传统茶点,无不浸出日本旧日风尚

  与中国清政府的遭遇相似,虽然德川幕府也曾在很长的时间里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紧闭的国门终究难以抵挡西方列强坚船的冲击。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神奈川条约》,将函馆变成了美国的补给港,日本锁国体制开始土崩瓦解。1859年日本又被迫签订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函馆与长崎等城市一起成为了国际通商港,并设立了“外国人居留地”。

  在函馆大门被打开后,幕府怀着复杂的心情,开始在这里加强军事防务。按照日本传统堡垒的修筑习惯,一般选择高地或山顶。最初,函馆山进入了地方官的视野,然而经过调查,建筑者认为函馆山周边街市过于稠密,且离海港太近,海上的外国军舰一旦反目,这里便会成为“一炮粉齑之死地”。最后,一片距离海岸较远的平原地带被选中了,这里四通八达,难以被围困,且在海上的舰炮射程之外。

  走在这座气质特异的“五陵郭”里,我被函馆的独特强烈地吸引住了,它与我已拜访过的数座日本古堡是如此的不同——作为枭雄们的战场和家园,后者一般为方形,有着高大坚固的地基,楼阁错落,高大的“天守阁”巍然耸立,而五陵郭却是极其特殊的五角型,纵览日本现存的几十座古堡,再无二例。导游木村告诉我,这与函馆“海上大门”的身份密切相关,在日本绝大部分地区还封闭保守的时候,早早开港的函馆便已经沐浴在西方文明的阳光风雨之中,欧洲古堡的建筑技术和理念也扬帆而来——日本传统方型城堡的防御弱点是外墙上射击孔有死角,而欧洲由于早在16世纪就开始使用火炮和火铳,所以在堡垒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五陵郭借鉴了西方城堡的“棱堡式建筑法”,建成了五角星型,自成“犄角之势”,各个角楼可以互相掩护。一条“五角型”的宽阔护城河也沿着城墙一路清波摇曳,如影随形。

  作为日本古堡家族中的“小弟弟”,五陵郭1857年才开工。其建成后不久,幕府政权也到了生死关头。1868年初,幕府军队在伏见鸟羽一战中失败,随后维新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幕府的心脏江户城(现在的东京)。不过,一些忠诚的幕府精英并不肯就此投降,例如海军将领榎本武扬便带领8艘军舰出走,一路向北闯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暴躁的大海,占领函馆后,以“德川脱藩家臣团”的名义建立了“虾夷共和国”。随后,幕府的旧势力不断涌入五棱廓,顶峰时期有军队三千余人。

  次年2月,维新军追踪而至,幕府军节节败退,最后退守于五陵郭中进行决死抵抗。凭借着这一坚固的堡垒,他们打退了维新军的一轮又一轮的进攻。眼看战况坚持不下,聪明的维新军将领发现了五陵郭唯一的一个弱点:建于平原,地势低洼。他们将远射程大炮架在附近的高地上,瞄准城堡,猛烈炮轰,五陵郭内顿时血肉横飞,防御体系瞬间瓦解。1869年,虾夷共和国覆灭。维新力量终于横扫日本,一统天下。

  登上五陵郭的城墙,无限唏嘘涌来——战火和岁月已经荡平了这座城堡内的绝大部分建筑,徒留下几株老树和孤零零的城墙,它们彼此依偎着站立在这里,仿佛是一支被遗落的岁月之锚,成为旧时代结束的见证者。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