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美媒称日本关注人民币贬值:忧赴日中国游客减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参考消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8-24 9:04:0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参考消息网8月24日报道外媒称,东京和纽约金融市场因为中国经济忧虑因素,分别以“黑色星期五”收市的残局,令这个周末日本对下周金融市场走势的期待,蔓延着悲观气氛。《朝日新闻》8月23日向网络订户发送的焦点新闻便是题为“焦虑的中国现景气减速,人民币连日贬值”,内容说:“在深刻的景气减速背景下,中国连日贬值人民币的动作,让人窥见了再三推出景气政策也不能达到效果的中国当局的焦虑”。


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8月24日报道,《日本经济新闻》23日也继续一周来不断追踪的中国经济数字报道,分析报道的标题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成危机连锁的波及途径”。内容说:“中国经济阴影引发全球金融市场不安,原油和相关产品价格崩落、全球股市连日本也被卷入了连锁下跌反应。中国主导世界经济成长的故事看来不得不修订了”。


忍耐有限


报道称,自从8月11日中国政府发布人民币贬值的政策以来,人民币不断贬值在日本引起的最大议论,倒不是威胁日本出口竞争力等直接影响、而是此举让日本看出中国政府今年2月起采取不断减息等刺激经济手段后,终于不得不开始贬值人民币所反映出的经济状况颇为堪忧的这一现实。


日本政府在经过了10天的沉默后,财务大臣麻生太郎8月21日在内阁会议后的记者会上承认说,人民币贬值“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来说是重要的,期待中国市场架构走向更好的运行方向”,但他对中国政府介入外汇市场的动作警告说:频繁地介入就会陷入难以应对的局面,如果中国政府不断介入,日本政府恐怕不得不考虑采纳相应的措施;麻生太郎的一番话可以说是显示了日本政府颇为关注中国政府的介入行动。


短暂平稳


报道称,人民币贬值对日本的直接影响类似于欧美各国,主要包括日元升值,不利于日本出口贸易,同时可能令访日中国游客减少、消费力下降;令在中国投资、与中方有贸易往来的日企、贸易公司利润减少。对日本独特的直接影响,则主要是进口的中国产品价格下降,可能令日本产品追随廉价,影响首相安倍晋三的“摆脱物价贬值”的经济政策,不利“安倍经济学”运行。对支持率目前在4成左右徘徊的安倍政权来说,经济景气是最后的保障。


不过,从日本政府贸易振兴机构发表的“世界主要国家对中国出口贸易额推移”的统计来看,尽管欧盟、美国、东盟各国对中国出口贸易2011年以来仍持续上升,但日本是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则是呈下降趋势;日本对中国贸易今年上半年只占日本贸易总额的20.6%。


日本对中国贸易减少的背景,主要是中国的反日运动和生产成本上升,让日本在2011年以后,逐步开发柬埔寨、缅甸、印尼、越南等一些政局趋稳、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成功分散“篮子里的鸡蛋”。只不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纽约股市下跌必然波及东京,日本贸易依赖中国的程度相对低,日元就在外汇市场被视为相对安全,促使日元升值,更不利日本出口贸易。


贬值幅度


报道称,针对人民币贬值影响访日中国游客的忧虑,日本政府观光局在近日发表的观光统计报告中说,“目前还看不到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影响”,而东京广播电视系统TBS等日本电视台在东京银座等繁华闹市街头向中国游客做的心理调查也说明,访日中国游客们暂时没有因为人民币贬值而明显影响到他们的购物计划,“不过如果人民币贬值10%,我们是得重新考虑”,一群中年来自中国的男士们意向基本一致地说。


据路透社引述“中国政策当局有关人士”的话说,中国政府内存在不少要求人民币贬值10%的意见,认为“没这种幅度就不会产生期待的效果”。


日本丸三证券经济调查部部长安达诚司也认为,人民币目前贬值的幅度难以产生效果,所以他相信中国不断介入外汇市场、让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的可能性很大,而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暂时没迅速地对抗,主要是现在依赖中国经济成长的国家很多,如果中方能通过人民币一定程度的贬值而维持稳定成长,各国会忍痛接受。


着陆两难


报道称,不过,安达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并不乐观;首先是中国发表的GDP统计与经济指标数字相矛盾。日本多个传媒也表示,中国发表的GDP数字虽接近7%成长目标,但反映生产情况的电力消费等统计数字却说明,中国电力消费增长几乎是零。


安达认为,“最可信赖的经济指标说明中国经济可能是极大的过剩库存,于是中国经济的焦点是如何调整速度”。他说,虽然中国政府和世界各国应该都希望调整过程是软着陆,但软着陆会令中国经济长期低迷,在中国的工厂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就难免,中国最终必须把“世界大工厂”变成“世界大市场”。


报道称,他分析说,如果硬着陆,世界经济就会大乱,“特别是中国政府通过不断贬值人民币促使中国企业依赖廉价出口生存,必然会遭遇国际非难,令中国陷入国际孤立状态,经济成长也会有大幅下滑的风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