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比对中日电饭煲的差异,日本记者泽井美姑从上海购置了一个中国品牌电饭煲。
泽井美姑展示她花399元购置的中国电饭煲。
泽井美姑用中国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并没有出现底部米饭偏软、上部偏硬的现象。
泽井美姑在实验后表示,日本电饭煲煮出的米饭更好吃可能只是幻觉。
今年1月,成都市民蒋先生花8500元购置了一款日本虎牌电饭煲,没想到,这个传说中的“煮饭神器”没用多久就罢工了。蒋先生将电饭煲送去维修,工作人员检测发现,原来是一只蟑螂钻进排气孔,造成了主板短路。令蒋先生感到郁闷的是,工作人员拒绝免费维修或理赔,仅建议他以后配备杀虫剂。
与蒋先生一样,很多购买了日本电饭煲的中国消费者,同样遭遇了维修难、看不懂说明书等问题。不过,真正让他们困惑的是:以几十倍于国产电饭煲的价格,从日本背一个电饭锅回来,煮出来的米饭真的更香、更糯么?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两个对比实验
电饭煲为何会成为中国游客赴日旅游的必买物品,很多日本人对此也深感困惑。在一些论坛中,有人说是因为日本电饭煲煮出的米饭更好吃,也有人说是中国制造的电饭煲质量太差,甚至有可能会突然爆炸。一个多月前,为了检验这些说法是否靠谱,一位名叫泽井美姑的日本记者专门做了一次对比试验。
泽井美姑从上海花399元购买了一个中国品牌的电饭煲,由于中日电饭煲的设计差异,她还花1700多元购买了变压器。回到日本后,她挑选了一个同等性能的日本东芝电饭煲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款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在口感上并无明显区别。泽井美姑认为,米饭好不好吃与电饭煲关系不大,水和米的质量更关键。
早在今年2月,央视记者就已做过类似的对比试验。央视记者分别挑选一款中国和日本制造的功能相近的电饭煲进行试验,两者的价格均为4000元左右——这个价位的日本电饭煲最受中国游客青睐。记者严格按照各个品牌电饭煲对水、米比例的要求,做了两锅米饭,并随机找了10位烹饪经验丰富的大爷大妈,请他们来判断哪个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口感更好。经过盲测,二者并无太大却别,甚至更多人认为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更胜一筹”。
记者还将两个电饭煲煮出的米饭送到实验室进行化验,检测米饭的糖分、含水率、弹性、游离氨基酸、丝氨酸等指标。结果显示,二者没有太大区别,在一些指标上,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甚至更有优势。
中国造不出好电饭煲?
今年1月,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微信公号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等产品的现象,引发热议。然而,在舆论纷纷为日本制造点赞之时,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唐驳虎”与吴晓波唱了“反调”。
“唐驳虎”用3万余字的专业分析,揭示了日本和中国制造的电饭煲的差异,并指出了日本电饭煲在营销和宣传中所用的一些骗术。
日本高端电饭煲最常用的宣传噱头是“IH”(Inducting Heating)技术,通俗来说就是“电磁加热”。许多中国人在日本旅游时,都听过导游这样介绍——中国制造的电饭煲是利用底部传导器的热量煮饭,因此容易导致底部偏软、上部偏硬;日本电饭煲则是通过磁力使电饭煲内胆自身发热,煮出来的饭比较均匀。
除了“IH”技术,各个品牌的电饭煲还有不同的宣传噱头。比如,东芝电饭煲宣称能通过真空技术使水分在短时间内渗透到米粒内部,日立则将“蒸汽循环系统”作为卖点,三菱声称他们会通过“可变超声波”全面震动米水混合物。然而,“唐驳虎”逐一对这些卖点进行了“扒皮”,并将它们称为忽悠消费者的“科技玄学”。
与泽井美姑一样,“唐驳虎”也认为,能否煮出好吃的米饭,“更关键的还在于米和水”。他还经过比对后得出结论:在电饭锅这个领域,中国产品不比日本差,而且价格低廉得多——中国700元的电饭煲,有可能比日本7000元的更好。一般来说,500元以上的电磁电饭煲,只要表现正常,最终煮出的米饭口感都差不多,差距很小
“唐驳虎”的结论,可从日本资深电饭煲专家宫口淳一那里得到印证。宫口淳一曾在日本东芝等公司从事研发工作、有40多年从业经验。他曾指出,中国电饭煲所采用的内胆材料、涂层技术并不比日本落后,但同样采用“IH”技术的中国制造的电饭煲,价格不到1000元。
据美的生活电器研发部部长郑晓春介绍,国内电饭煲企业用的关键部件和日本的差距已经不大,2013年美的推出“磁悬浮动力破泡香甜煮”技术后,相关产品在伊藤商场的销量超过了松下等日本品牌。
“崇洋媚外”背后的反思
在一些中国人的观念中,“日本制造”似乎已成为质量靠谱的象征,即使花几倍价钱也在所不惜。这种观念显然是非理性的,但这股热潮背后,有很多值得“中国制造”反思的地方。
比如,如宫口淳一认为,“中国制造”在工艺、技术上并不落后,但日本人似乎更愿意花时间精力研究更为精细的产品。以电饭煲为例,有些日本企业研发的电饭煲,内胆甚至是全手工打造,它们在日本的售价都超过1万元人民币,但中国电饭煲的产品种类相对比较少。
回溯日本电饭煲制造业的历史,更不难发现中国与日本的差距。从1937年日本军队中出现电加热饭锅,到三菱、松下、索尼等公司开发民用产品并推向市场,再到半导体电热传感装置、可编程微电脑芯片先后被引入,直至近几年被神化的电磁加热技术,日本人将看似简单的电饭煲玩出了各种“高大上”的花样。
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购买力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更多元化,过去中国企业所倡导的“物美价廉”的便宜货,已不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要了。如果中国企业不能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消费者就会不惜花更多的钱,从海外购置自己想要的高档产品。这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
电饭煲仅仅是一个管窥“中国制造”现状的样本。如何一方面在技术上追赶日本和其他国家,同时又让好产品不被长期以来的“廉价”“质量差”“山寨”等负面标签所拖累,无疑是“中国制造”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的关键。(记者易艳刚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