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长春人,尤其是年纪不轻的吉林大学教师和毕业生而言,鸣放宫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是一个经常听到并提起的地标性建筑。鸣放宫这座具有70余年历史的日式建筑,原名叫“神武殿”,与日本侵华那段历史有关。
为纪念神武天皇而建
在日本神话里,开国之祖名叫神武天皇,传说他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一直为日本人所敬仰。根据传说,1940年是神武天皇诞辰2600年的日子,侵华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长春修建了“神武殿”,以此祭祀神武天皇。
据有关文献记载,“神武殿”工程造价为伪币140万元,于1940年10月31日竣工。该建筑采用日本传统建筑形式,黑色陶瓦的大屋顶,雪白的墙壁,花岗石的基座。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殿的屋顶采用钢屋架。建筑主体部分设有半地下室及局部环廊。总建筑面积5245平方米,其中半地下室2189平方米,一层2829平方米,局部夹层环廊158平方米,建筑高度为22.04米。
殿内设有神殿、拜殿和祀务所。日军占领长春期间,每逢神武天皇的祭祀日,信徒们就从神武殿内抬着神武天皇的牌位外出游行。
除进行祭祀活动外,这里还是日本人培养武士道精神、练习武功的场所。这里经常进行的训练项目主要有日本传统柔道、击剑、散打等科目,还经常进行肉搏、劈刺等军事项目的训练,成为宣扬和传播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主要场所。
著名学者于省吾题写匾额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座建筑被用于空军航校礼堂。1956年上半年,航校迁走后,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将其买下,作为学校的大礼堂,随后对其进行改造装修,修建了舞台,增设了天幕、灯光设备,增建了两层看台,建成对号入座的固定座位。礼堂上方悬挂着匡亚明校长提倡的“四种空气”的大幅标语:“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学术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娱空气”。
为了鼓励全校师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学校在1957年将大礼堂更名为鸣放宫,并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系教授于省吾先生题写金色匾额,高悬于红色大门之上。
曾是吉大政治、学术和文化中心
据著名作家冯堤介绍,能容纳2000人的鸣放宫,在吉林大学很长一段时间里,曾是师生大会、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地点,也是文娱演出和电影放映的场所,是那一时期吉林大学的政治、学术和文化中心,尤其以张扬思想创新的学术空气和自由创新的报国精神而著称。当时的吉林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后来的校长唐敖庆等科学家、教育家、著名学者,都曾在这里主持大会或作演讲报告。此外,那段时间里,该校每年的迎新大会、毕业典礼都在这里举行,因此,鸣放宫成为毕业生和老师合影留念的最佳背景,门前的空地也成为各种活动的最佳场地,给无数已经走向海内外的吉大学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1963年,时任吉林大学校长匡亚明在调任南京大学校长时写的一首临别诗中有这样一句:“振衣笑向鸣放宫”。
1990年,该建筑被定为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随着吉林大学的南迁,鸣放宫渐渐冷清下来,但这里仍然是牡丹园里的重要一景,成为附近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摘编自《长春晚报》张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