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抢购日本商品
根据中国商务部近日公布的数据,国庆长假期间中国国内的零售餐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1%,增幅较2014年同期的12.1%有所放缓。其中,利用长假出境旅行购物的人数激增是导致国内消费不够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前不久的“马桶盖热”到“十一”期间“爆买”日本,中国消费者在日本大商场抢购的“壮举”屡见报端。
选择在哪里“爆买”,这是消费者的自由,并无可厚非。只是中国消费者“爆买”日本、“攻陷”世界,却折射出“中国制造”面临的窘境,也为中国制造业的下一步改革与发展敲响了警钟。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购物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却也为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埋下了隐患。“假名牌”猖獗地活跃在电商平台上,有很多不仅“高仿”水平超群令消费者“傻傻分不清楚”,还形成了生产、供应和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通过网络从各个环节欺骗消费者。假冒伪劣产品欺骗了消费者,损害了社会诚信,使得部分制造商沉浸在低成本制假索取高利润的“狂欢”中,失去了创新发展的动力,而这样的“自娱自乐”,显然不该是“中国制造”的应有之义。
笔者在英国读书期间也曾热衷徜徉于各大购物商城,采购各种从生活用品到化妆品、服饰、小家电等商品,翻开商品标签,若是“Made in China”,大多数情况可能会放下,再寻其他。潜意识里将中国视为“廉价生产中心”,对国产商品的“不信任”往往使得中国消费者转向产品形象更加正面的海外市场。
虽然“中国制造”在一定程度上被部分粗制滥造和假冒伪劣产品抹黑,但一味否定或者不信任国货也是不可取的。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的圆吗?并非。被中国消费者在日本热捧的马桶盖原产地是中国杭州,中国消费者抢购的日本大米原产地是中国盘锦。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制造”并不算落后。
想要把中国消费者巨大的消费潜力留在境内释放出来,需要提升人们对于“中国制造”的信心。产品质量方面,对于急功近利的粗制滥造和盲目追求高利润的伪劣产品要进行严厉打击,使其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特别是“山寨”和“假名牌”高发区的电商领域更要加强监管,做到线上线下合力追查并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从日本马桶中国造的尴尬中,中国制造应该警醒:中国不应满足于“世界工厂”的定位,不能局限于机械生产的思维,而要努力逐步将“制造”转变成“创新”、“创造”,研发自主品牌,树立中国名牌,像中国高铁一样走向世界。也许,从“爆买”日本到“爆买”中国只差一个高品质的“中国制造”。希望中国制造业能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蓄力改革、稳步发展,到那时,看海外消费者“爆买”中国!(文/栾雨石)
海外网